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宝宝发烧该如何照顾

已有 631 次阅读  2009-05-20 23:23   标签宝宝  发烧  照顾 
 当发现宝宝发烧时,应该减少衣服穿着、被盖,并昼穿宽松的衣服为宜。发烧时除了需补充水分之外,如果肛(耳)温超过38摄氏度,可洗温水澡;超过38.5摄氏度,可使用口服退烧药物;超过39摄氏度,则可用退烧塞剂。

  高低体温形成因素

  人类的体温控调中枢在脑部的下视丘,正常情况下被控制在很稳定的范围内。影响身体产热及散热的平衡因素有测量方式、活动、情绪、压力、环境温度、日夜变化以及各种疾病。正常恒温调节则与3个因素有关:低温环境造成低体温;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高体温;感染与发炎则造成发烧。

  发烧产生的原因,是先由细菌或病毒等生成外因性产热素(pyrogens),再促使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产生内因性产热素,而后经血液循环,到达下视丘体温控调中枢,使其重新设定温度基准,最后将讯息传递到肌肉与皮肤(婴儿另有棕色脂肪),因发抖及血管收缩而造成发烧。由以上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发烧是疾病过程中的衍生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效应,而不是表示疾病的严重度。

  发烧原因的分析与检查

  引起发烧的原因,可分为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发炎、中耳炎、气管炎、肺炎、肠胃炎、脑炎等,所以当有以上疾病时,都会伴随着发烧。此外,癌症、肿瘤或自体免疫性疾病,也会释放出一些细胞激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设定,因此也可有发烧出现。

  非疾病因素:婴儿体温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可因环境温度过高、天热时衣服穿得太多、水喝得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脑部受伤或长瘤、某些特殊药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剂。其他如预防注射也可以引起发烧的副作用。

  婴幼儿发烧在临床上进一步可分类为5大类:

  1 小于两个月的婴儿发烧:病因中1/3为感染,2/3为环境温度(室温)偏高、照光治疗、日晒、穿衣过多、水分不够、水分流失(流汗、腹泻)、血肿等。若体温呈现不稳,则应考虑疾病的可能性,如早产儿、败血症、低血糖、脑部受伤出血、脑病变、环境温度(室温)不稳。检查应包括: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各种培养如:血液、尿液、脊髓液(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胸部放射线检查。

  2 大于3个月的婴幼儿发烧:大部分可依据临床症状表征找出发烧根源;其中局部感染包括:中耳炎、肺炎、骨关节炎;而非特异性表征则有体红疹、口腔红疹、结膜炎、淋巴腺肿、肝脾肿胀;尚有一些案例为没有局部症状的发烧,检查原则可分为:(1)活力及精神不错者:不必追踪即可;(2)不确定或怀疑者: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尿析及培养、追踪;(3)确定生病者: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尿析及培养、脑脊髓液检查、胸部放射线检查或安排住院。

  3 慢性病儿童的发烧:重要疾病包含镰型血球病、严重地中海型贫血、骨髓再生不良症等慢性血液病;糖尿病、囊性纤维病、阻塞性尿病变、肾脏病等;先天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过敏或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检查包括:完整详细的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各种培养如:血液、尿液、脊髓液(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胸部放射线检查。

  4 不明原因的发烧(FUO):定义为婴幼儿发烧>38.3℃、超过两周以上,病史、理学检查及一般检验后,病因仍未确定。从发烧原因分析可知婴幼儿感染占38%;胶原纤维疾病18%;肿瘤9%;其他15%;未确定20%。各种检查应包括: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ESR、CRP,免疫球蛋白G、A、M、E,ANA、RF、补体功能(CH50);而培养则有血液、尿液、脊髓液(细菌、病毒、霉菌);进一步检查应有胸部X光、鼻窦、超音波、皮肤试验、PPD及其他如HIV等。

  5 低白血球与免疫功能缺陷幼儿的发烧:低白血球性发烧被感染率超过60%以上,一半的幼儿有临床或微生物的发现,且超过20%病童有菌血症。但只有一半的幼儿有轻微临床症状如:红疹、压痛、分泌物及可能是感染的迹象。病因则71%为细菌性(38%阳性菌、31%阴性菌、2%厌氧菌)、18%病毒性、6%霉浆菌、3%肺囊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