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放下亲密关系中的挡箭牌

1 已有 205 次阅读  2010-05-21 11:56   标签挡箭牌  亲密  关系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仅是职场上的重要原则,也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很多人可以在职场上做到,但在亲密关系中就未必能做到,原因是我们在乎亲密关系,我们怕承担责任,希望分出个谁对谁错,而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罪人。

  在亲密关系中不纠缠谁对谁错是婚恋专家们强调的原则。真做到这个原则,首先需要一个意识:谈事情A的时候,只谈事情A,而不去扯事情B、C和D等等。否则,事情B、C和D等很可能就是挡箭牌。

  并且在谈事情A时,重要的不是分出对与错,而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具体到你自己身上就是,你能否坦承地表达你的所有感受,你又能否聆听到对方表达出来的感受。

  另一位来访者和先生处于离婚边缘,原因是先生有了外遇,这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巨大过错,但至少心理医生不会和来访者谈谁对谁错,而是关心“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一次次问,事实已如此,但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每次她都回答最想要的是老公,她不能想象没有他的生活,自己内心中对他仍然涌动着很深的爱。她甚至想,其实他们的婚姻早就出现了问题,他们都需要学习怎么与对方相处,先生出现外遇只是一个契机。

  不只她这样想,她先生也这样想,他一样也不想离婚。但最后先生还是提出了离婚。

  她问,为什么。他说,以前我在你心中是珠宝,但以后我在你心中就是垃圾,我不想在你面前做一辈子垃圾。

  她鼓励说,你知道错就好了,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过。

  先生听完,不再吭声。

  先生那样说,是在向她表达感受。但是,她挥起“你错了”的挡箭牌切断了这个传递感受的链条。而她的话也验证了先生的担心,以后我会在你面前一直是个错误的垃圾,更加坚定先生想离婚的心。

  听了挡箭牌的概念,她若有所悟:如果不离婚,那么以后每当他们发生冲突,她都可能会甩他一句话“谁让我没有人家温柔体贴呢?”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自责,实际上是提醒他“你是个罪人,还怎么好意思和我吵架呢?你没有资格!”

  先生很了解她,知道自己以后会一直生活在“罪人”的感觉里,所以他宁愿离婚。

  如果她不想离婚,那她就需要放下这个挡箭牌,学习体会先生传递来的感受,也要学习去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一再问她,当老公给你讲这番话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她终于讲到,心里觉得有些暖,也有些辛酸,她觉得他那时像个担惊受怕的孩子。这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她说如果那一刻可以重来,她很想抱住他说,我爱你,你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珠宝,我也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你外遇的阴影中。

  但同时,她也觉察到自己有很大的怒气和恐惧,这些,她也可以传递给先生。

  离婚的原因:

  以前我在你心中是珠宝,但那件事以后,我在你心中就是垃圾,我不想在你面前做一辈子垃圾。

  “干醋”原来是隐形挡箭牌

  并不是只有脾气大的人才使用挡箭牌,实际上,在我看来,几乎在任何一个亲密关系中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且很多时候相当隐秘。

  多年前,我一位来访者遭遇到噩梦般的打击,她发现先生有一个很不堪的事情。她不能接受这件事情,但同时,她更不想离婚,同样,先生也不想离婚,并发誓痛改前非。并且,他们两人都各自找了心理医生为自己做治疗,尤其是先生用了很长时间给自己做治疗。

  从此以后,先生的确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情,但她一直在担惊受怕,担心噩梦重演,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会让她非常恐慌。只是,她是一位特别知情达理的女子,轻易不会表露负性的情绪,而且她从理性上也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瞎担心,除非找到确凿的证据,否则自己没有道理去怀疑先生。

  这样过了很多年,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压抑,这件事在心头上越来越重,成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于是她又来找我做咨询。

  咨询期间,一天她又发现先生有犯前科的迹象,一下子有了崩溃感,但我建议她去了解真相,去鼓足勇气找当时情景中的所有人去谈,尤其重要的是和先生谈,当然不一定要把她的担心说出来,只要去了解他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为就可以了。

  谈过之后,她发现,这完全是自己的想象在作怪,她过于担心噩梦重演,于是一切注意力都放在了防范噩梦上,结果她只关注任何与噩梦相符的细节,但事实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她根本不必担心。

  这让她一时有了很大的解脱感,但她仍忍不住想,如果以后自己仍然活在这种担心里怎么办,下一次要是自己还是这样疑神疑鬼那该多痛苦,是不是干脆离婚得了,那样就可以一了百了,再也不必生活在疑虑和恐慌中……

  就在这个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中,她脑海中突然间电闪雷鸣般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涌起,她注意到,自己每当和先生发生任何一次或大或小的冲突时,她都会自动联想到那场噩梦。这个发现令她恍然大悟,她明白,原来,不断去和那场噩梦纠缠,竟然仿佛是她的一个诡计,只要一使用这个诡计,她就可以逃避掉和先生这份亲密关系中的所有责任,而先生就得为这一亲密关系的过错负全责。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那场噩梦,她终于可以彻底放下了,她全然地原谅了她的先生。

  需要指出的是,与前面提到的那对老人家不同,这个女子非常温柔,她不会和先生激烈争吵。但是,她只是形式上不激烈争吵而已,她的内心中一直都在剧烈地争吵,而且一样的,她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你是个罪人”这样的挡箭牌,并且比起那对老夫妻而言,她使用起来更加理直气壮,因为似乎完全毋庸置疑,她的先生就是一个罪人。

  值得庆幸的是,她放下了“你是个罪人”的挡箭牌,而放下之后,她清晰地发现,先生是她生命中多么重要的人,他们之间的链接是多深,她的的确确愿意和这样一个男人厮守一生。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仅是职场上的重要原则,也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很多人可以在职场上做到,但在亲密关系中就未必能做到,原因是我们在乎亲密关系,我们怕承担责任,希望分出个谁对谁错,而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罪人。

  在亲密关系中不纠缠谁对谁错是婚恋专家们强调的原则。真做到这个原则,首先需要一个意识:谈事情A的时候,只谈事情A,而不去扯事情B、C和D等等。否则,事情B、C和D等很可能就是挡箭牌。

  并且在谈事情A时,重要的不是分出对与错,而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具体到你自己身上就是,你能否坦承地表达你的所有感受,你又能否聆听到对方表达出来的感受。

  另一位来访者和先生处于离婚边缘,原因是先生有了外遇,这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巨大过错,但至少心理医生不会和来访者谈谁对谁错,而是关心“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一次次问,事实已如此,但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每次她都回答最想要的是老公,她不能想象没有他的生活,自己内心中对他仍然涌动着很深的爱。她甚至想,其实他们的婚姻早就出现了问题,他们都需要学习怎么与对方相处,先生出现外遇只是一个契机。

  不只她这样想,她先生也这样想,他一样也不想离婚。但最后先生还是提出了离婚。

  她问,为什么。他说,以前我在你心中是珠宝,但以后我在你心中就是垃圾,我不想在你面前做一辈子垃圾。

  她鼓励说,你知道错就好了,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过。

  先生听完,不再吭声。

  先生那样说,是在向她表达感受。但是,她挥起“你错了”的挡箭牌切断了这个传递感受的链条。而她的话也验证了先生的担心,以后我会在你面前一直是个错误的垃圾,更加坚定先生想离婚的心。

  听了挡箭牌的概念,她若有所悟:如果不离婚,那么以后每当他们发生冲突,她都可能会甩他一句话“谁让我没有人家温柔体贴呢?”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自责,实际上是提醒他“你是个罪人,还怎么好意思和我吵架呢?你没有资格!”

  先生很了解她,知道自己以后会一直生活在“罪人”的感觉里,所以他宁愿离婚。

  如果她不想离婚,那她就需要放下这个挡箭牌,学习体会先生传递来的感受,也要学习去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一再问她,当老公给你讲这番话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她终于讲到,心里觉得有些暖,也有些辛酸,她觉得他那时像个担惊受怕的孩子。这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她说如果那一刻可以重来,她很想抱住他说,我爱你,你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珠宝,我也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你外遇的阴影中。

  但同时,她也觉察到自己有很大的怒气和恐惧,这些,她也可以传递给先生。

  她们为何坚守对前男友的忠贞?

  “你是个罪人”,这是亲密关系中最容易找到的挡箭牌。很多时候我们主动追求这个挡箭牌,好让自己永远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个男子对女友说,你不妨去试试其他男人,最后你会发现只有我才会对你这么好。她果真去试了,而后又回到他身边,他的确还对她很好,但同时多了很多抱怨和讽刺。她受不了,和他彻底分手了。

  显然,男子的恋爱是心想事成的结果,他心里想“你不妨去试试其他男人,最后你会发现只有我才对你这么好”,而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果真成为事实,但后半部分却未应验,因为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我是一个罪人”的感觉里。

  我也听到过一些女性很容忍自己男友或老公在外面乱搞女人,而她们自己却异常忠贞。甚至,在分手了之后仍然坚守着这份忠贞。这种局面,其实是追求“你是一个罪人,我是一个圣人”的结果。她们在分手后仍对前男友或前夫念念不忘,一方面抱怨他们“不珍惜我”,另一方面又不断咒骂“你这个禽兽”。

  但是,有时候,这个禽兽一旦和“圣人”分手了,找了一个不是圣人的新伴侣,奇特地不再是什么“禽兽”了。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格局不只会在政治中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样会出现。

  “我是圣人,你是罪人。”因此,我们吵架时喜欢说自己好的地方,而斥责对方坏的地方。如果你是在辩论中,你这样做无妨,但假若对方是你最爱的人,我建议你放弃这个武器。毕竟,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呢?

  推而广之,我们常在追求一些似乎很伟大的东西,其实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生活。用美国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的话说就是:“逃避自己可憎的自我”。

  希特勒之所以能执掌德国,就是因为德国整体处于“可憎”的状态中,于是希特勒用“我们是伟大的雅利安后裔,其他人种都是低等民族”来蛊惑人心,这就是扩大版的“我是圣人,你是罪人。”

  那些“伟大”的运动也会成为家庭生活中争斗的挡箭牌,所以我们国家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可怕的亲人相残状态,因为运动给我们提供了挡箭牌,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很小的冲突中去拼命压制对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