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谢老师讲道德经 3

已有 205 次阅读  2010-05-18 17:30   标签道德经  老师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若有若无,用之不尽,深奥,象是万物的起源。它并不张扬,不需要象什么神引人崇拜。相反的,道收敛自己的锐气,放下诸多的纷杂,使自己的光芒与外界相和,混入尘垢之中,它的存在若有若无。道不知是由什么产生的,仿佛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吧。

   

有感一:

    现代社会经常被提及的是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而这一段通过对道的介绍,提出了另一种人生修养,和光同尘,在人群中不过度张扬自己,也不必孤傲地置身世外。保持着与世界的连接,遵守万物的自然规律。

有感二:

    这时想到了心理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过去的教育都在强调人要高度的发展自己的意识部分,而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意识的发展恰好是了解自己,成就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意识的发展从物种产生之日开始便在发展,有着万万年的积累,这其实就是我们人意识发展的起源地。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意识的种种评价、逻辑、好恶,让那若明若暗的无意识光芒显现,人们便能了解自己的天性如何,了解内在的需要有哪些,从而能更好的实现自我的完整。

   例如:中年危机的一种常见表现是,许多人上了学、当了官、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娃……当自己完成了自己原来以为很重要的任务后,却感到了内心的一种虚无,对生命本身产生了莫名的焦虑。这是因为,这些事情,大多只是我们意识层面觉得重要的,而且还有许多是被他人灌输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是说都是坏的,了解大家的想法,可以让自己不会远离人群。只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也要能有进入无意识的时候,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无意识便是那深渊,孕育着万物,却也有太多的不确定。面对它,内心难免犹豫、踌躇。内心在自问,我准备好进去了吧?

   在我看来

   人在青年时---锋芒毕露,学会如何争取,实现社会技能;

   人到中年时---和光同尘,学会如何放下,发展人生智慧。

 

有感三:

    道德经之所以在外国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智慧,原因一是因为外国宗教大多是一神教,最高存在是高高在上的上帝,造物主。好奇的人不由要问:“那么,在上帝之前呢?”----道。 这是对神的超越,道在哪?万物之中,不张显,不苛责,若有若无,不可名状。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