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行唐公益:人才告急,亟待公益教育体系化

[童言无忌] 已有 260 次阅读  2016-01-15 13:39   标签行唐招工  行唐商城  行唐公益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年底,中国社会组织数量达到60.6万个(具体是606048),其中基金会4117家,全年净增568家基金会,年增长率达16%。由此推算,整个非营利领域(包括公益慈善机构、社会组织、民非和社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求数量估计在300万人以上。现有的具备现代慈善组织运营管理能力的机构领导人数量尤其稀少,人才缺口至少在5万人以上,“百万年薪难聘秘书长”是基金会共同的难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下的人才缺口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社会对现代慈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的需求巨大,而制约当前公益慈善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公益慈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支持体系。大额捐赠人的系统化慈善专业教育、项目交流和伙伴关系建设尚处空白。

 

此外,公众志愿精神和公益参与也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人公益热情高涨,但缺乏学习志愿工作、公益行动基本常识和技能的途径。

 

我国的慈善传统历史悠久,但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倡导和传播才刚刚起步,公益慈善尚未成为公众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在经济上已经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社会力量正在积极投入各种公共服务领域,但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明显制约了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的发展。

 

我国目前尚无独立的公益慈善教育专门学院,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没有独立的慈善专业,缺少系统性的教材和专业教师。从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硕士层次比较集中,受制于学历教育的入学门槛高,很多渴望学习的捐赠人和从业者望而却步。

 

培养社会创新管理人才和公共服务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议题。越来越多的声音宣称提高公益组织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们所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程度方面。针对造成公益事业人才匮乏的景况,有业界实践者认为,是公益慈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建立一个全面性的人才培训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高层政策频出,中国政府在行动

 

2011715日,民政部在京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纲要显示,未来五年将加快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等。2012年底,民政部正式启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用于建立慈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培训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公益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和持续影响。

2014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强调“完善慈善人才培养政策该《指导意见》首次把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层次化,必须立足国内行业发展现实需求,引进国际现有的公益慈善教育资源,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转化,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在师资、课程、教材等支持体系建设上先行一步。

 

刚落幕的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国家慈善法(草案)》提出“大慈善”概念重新审视现代慈善事业功能和价值。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在五中全会落幕之后、在中国慈善法提交一读之际宣告成立,恰逢其时,深得人心。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成立和相关业务的开展,将有效回应中国慈善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挑战,也将大力推动中国的慈善部门参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人才告急,亟待公益教育体系化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年底,中国社会组织数量达到60.6万个(具体是606048),其中基金会4117家,全年净增568家基金会,年增长率达16%。由此推算,整个非营利领域(包括公益慈善机构、社会组织、民非和社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求数量估计在300万人以上。现有的具备现代慈善组织运营管理能力的机构领导人数量尤其稀少,人才缺口至少在5万人以上,“百万年薪难聘秘书长”是基金会共同的难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下的人才缺口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社会对现代慈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的需求巨大,而制约当前公益慈善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公益慈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支持体系。大额捐赠人的系统化慈善专业教育、项目交流和伙伴关系建设尚处空白。

 

此外,公众志愿精神和公益参与也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人公益热情高涨,但缺乏学习志愿工作、公益行动基本常识和技能的途径。

 

我国的慈善传统历史悠久,但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倡导和传播才刚刚起步,公益慈善尚未成为公众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在经济上已经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社会力量正在积极投入各种公共服务领域,但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明显制约了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的发展。

 

我国目前尚无独立的公益慈善教育专门学院,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没有独立的慈善专业,缺少系统性的教材和专业教师。从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硕士层次比较集中,受制于学历教育的入学门槛高,很多渴望学习的捐赠人和从业者望而却步。

 

培养社会创新管理人才和公共服务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议题。越来越多的声音宣称提高公益组织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们所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程度方面。针对造成公益事业人才匮乏的景况,有业界实践者认为,是公益慈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建立一个全面性的人才培训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高层政策频出,中国政府在行动

 

2011715日,民政部在京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纲要显示,未来五年将加快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等。2012年底,民政部正式启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用于建立慈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培训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公益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和持续影响。

2014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强调“完善慈善人才培养政策该《指导意见》首次把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层次化,必须立足国内行业发展现实需求,引进国际现有的公益慈善教育资源,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转化,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在师资、课程、教材等支持体系建设上先行一步。

 

刚落幕的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国家慈善法(草案)》提出“大慈善”概念重新审视现代慈善事业功能和价值。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在五中全会落幕之后、在中国慈善法提交一读之际宣告成立,恰逢其时,深得人心。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成立和相关业务的开展,将有效回应中国慈善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挑战,也将大力推动中国的慈善部门参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更多文章请关注:行唐公益   http://www.xingtangzatan.com/

分享 举报